特别提醒:当心这些消费大坑
2022-06-17 08:04:00 来源:武汉晚报

2022年618年中大促于5月23日晚8点开启预售,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天猫、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的“混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类定金、折扣等营销手法让人眼花缭乱。6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关于规范“6·18”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工作提示中表示,在618促销期间,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通过排除、限制竞争及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等开展促销。严格查处“6·18”网络集中促销活动期间的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第三方市调机构网经社电商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消费预警,“618”电商大促后容易出现消费者爆发式投诉的情况,而今年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包括满减陷阱、红包“战术”、退换货难等方面,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掉坑里”。

■优惠券、满减福利暗藏玄机

警惕凑单陷阱

优惠券、立减金、满减福利等是618常见的营销手段,其中的确有为消费者带来实际的优惠,但有些优惠只是诱导消费的噱头,更多的情况是商品价格先涨后降。而且,满减优惠有可能驱使消费者非理性购物。为了凑单,消费者往往会加购自己不需要的商品。

网经社特约律师马恺浓指出,今年618中存在“满299减50”、“满599减100”等多种满减优惠,值得留意的是,根据货物的性质,不同种类货品可使用的满减优惠不同,可能存在各类优惠分别计量,不能互通。消费者应在网购时注意平台优惠种类,以及平台优惠可否与商家优惠及其他种类优惠共同使用,尽最大可能维护自身权益。

■“瓜分红包”没分多少

时间倒是花了不少

“组队瓜分百万红包”等,是各大电商平台常用的玩法。这类活动通常需要用户将活动信息分享至微信好友,好友进入电商平台才能组队,组队后需要玩小游戏才能瓜分金额不等的红包,在购买商品时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平台宣称只要好友助力就能提现上百元,然而这个过程需要用户花大量时间,有些人到最后也没有领到红包,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XX名下单有礼

真的能拿到吗?

除了满减外,一些商家还会推出特价限购、消费返现或是秒杀送礼等活动,如商品页面显示特价商品限购50件,前50名下单的用户签收后联系客服返现。然而实际上,消费者签收后,商家却以已达上限等理由,拒绝返现。更有甚者,秒杀成功后客服却称人数已达上限,要求消费者取消订单或是不送礼品。

马恺浓表示,尽量选择规则完善的购物平台和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家购物,即使商家不愿意配合售后,平台会为消费者提供基础保障。如果不幸进坑,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平台投诉、315电话举报、联系律师进行诉讼维权等。

■了解退换货规则

下单前与商家确认清楚

618期间,不少消费者抱着能退货的心理还是会轻易下单。然而,实际情况是“7天无理由退货”真的“零风险”吗?

不少消费者在退换货时往往会遇到这几类问题:

(1)商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售后因没有证据,客服多次推诿不作为导致过了7天,之后告知已过退货周期不予退换货;

(2)商品本身有问题,退换货却仍需支付运费;

(3)一线客服的处理范围及赔偿权限较小,遇到消费者因售后商品造成损失需通过上级进行处理,由于对接和事件大小被推迟处理,导致过了“7天无理由退换货”期限,售后困难。

网经社特约律师李旻表示,保留好宣传及购物证据。包括直播和商品页面的宣传内容、促销活动截图、与商家的聊天截图,购买记录、快递单号、签收记录等,为后续维权打好基础。

■应多方合力筑起网购“防火墙”

不达标商品屡禁不止,销售额度逐年上涨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说,平台内销售商品不达标率较高,说明规则制定或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短板,或者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力、责任不强等问题。

“平台需要增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平台内的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陈音江说。

此外,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孙颖说,应对跨区域网络案件加大查办协调力度,加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信用监管,根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商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参与起草人何山说,网络商品不达标率较高,主要是电商平台的责任太轻。“要继续加大平台的责任划分,让平台承担与其地位或获利相称的责任义务。”何山说。

■特别提醒:

网络促销购物“五要五不要”

浙江省消保委根据近年来网络消费投诉情况,总结了网络促销购物“五要五不要”,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面对各类促销活动时擦亮眼睛,防止落入消费陷阱。

不要过分追求低价,要多对比按需购买。网络促销期间,商家会打出“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各类促销信息吸引消费者眼球,部分商家也会利用“划线价”形式进行虚假价格促销,消费者极易因为“低价”而购买一些自己实际不需要的商品,从而引发大量退货退款纠纷。消费者要提前做好购物规划,按需购买,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对比价格,避免冲动下单。

不要只关注商品宣传,要注意查看商家资质。消费者在网购时,往往更加关注选购商品的宣传描述信息,从而忽略了商家主体信息。根据《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平台内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等相关信息。建议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仅要看商品描述信息,也要查看商家经营资质,选择“亮证”“亮照”的商家进行交易。

不要落入“套路营销”,要谨慎参与、理性消费。部分平台为了赚取用户流量,推出砍价免费拿、领现金、拼单返现等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模糊活动规则,暗设兑奖门槛,优惠承诺不兑现。消费者要谨慎参与此类活动,如果按照平台要求完成任务后平台未按承诺兑现奖励,可截屏保留相关证据,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不要放任促销信息骚扰,要保留证据及时维权。在网络集中促销活动期间,各类营销短信和电话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使消费者不胜其烦、深受困扰。消费者看到此类推销信息时,注意查看信息发送者是否经过本人授权或者允许,可按照短信提示进行退订。如果退订后经营者仍推送促销信息的,消费者可保存证据并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不要着急下单,要先了解售后政策等信息。消费者在下单前要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保存好与客服的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购物凭证,并事先了解商品的退换货政策。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保委或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综合中国消费报、新华社、新快报报道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