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和全国观众见面,《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五集内容分5天播出。
2018年起,摄制团队多次到汉
“五集音乐纪录片几乎都与长江流域、荆楚故地古今文化息息相通。”参与《国乐的侧脸》录制的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9月8日告诉记者,如第一集《知音》,无疑取材于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故事;第二集《和鸣》中的八音、金声玉振,直接来自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第四集《离骚》与屈原的楚文化渊源无需多言。乐府无声“春江”夜的长江文化色彩显而易见。
“因而可以说,2018年启动拍摄工作的《国乐的侧脸》,打上鲜明的荆楚烙印就十分自然了!”
李幼平介绍,2018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在筹备40年学术纪念活动期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沙洛导演来到武汉音乐学院,开展《国乐的侧面》(原名)的题材研讨及系统性素材拍摄、采集工作。10月18日,在“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沙洛导演及其团队再访武汉,围绕《和鸣》集中采访、跟踪拍摄了与会的编钟研究专家学者。参与并协助《国乐的侧脸》拍摄制作工作的单位,至少有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及随州、秭归、潜江等地市的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该纪录片第二集《和鸣》,以对李幼平教授为中心采访对象而展开,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更介绍了编钟“一钟双音”的独特贡献及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八音和鸣的礼乐文明贡献。同时还回顾了编钟出土40年,从研究到创作、表演,从博物馆展柜到学校讲台、剧院舞台,编钟乐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
国风音乐的播放总量持续攀高
央视纪录片频道介绍,借助《流水》和《广陵散》两首古琴代表性名曲,第一集《知音》旨在追寻在漫长的岁月中,琴乐、琴人和琴道之间深不可测又妙不可言的精神共振。第二集《和鸣》从曾侯乙墓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入手,解读乐器本身及它蕴藏的历史信息与音乐奥秘,深入分析它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八音之首”。
沿着《霓裳羽衣曲》从兴盛到衰落,继而由唐代宫廷流传至民间的流变轨迹,第三集《霓裳》将带领观众一路叩问。第四集《离骚》将从“民间遗存”的角度,来呈现遥远的楚声在当代依旧鲜活的风貌,由此来切切追问古乐今声的内涵和现实意义。1000多年前,初唐诗人张若虚用文字描绘过“春江”的永恒之美。今天,乐曲《春江花月夜》仍然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第五集《春江》中,《春江》将犹如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向人们次第呈现时空中的相逢。
《国乐的侧脸》借着对现象级古韵古曲的挖掘、梳理和探究,通过描摹国乐的“千面侧脸”,勾勒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气韵风华,也借由当代音乐家和乐人们的精彩演绎,带领观众看见国乐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多样可能。
摄制组除辗转四川、江苏、陕西、湖北、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多地拍摄外,还将探访的触角伸向了日本、美国等海外地区。作品聚焦国乐的历史进程,对流传至今的经典国乐进行挖掘,梳理那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音乐文化现象,并从历史、文化、科普、人文、情感等多角度来展现国乐之美。
当前正进入国潮涌动、自信回归的新时代。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国风音乐的播放总量持续攀高,仅2020—2021年度,爆款(播放破亿)国风音乐的数量就达到了51首,比第一年度环比上涨34%。
如何更好地让传统国乐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某种程度上,《国乐的侧脸》将以走进历史纵深、走向大众生活、走出国际视野的文化高度,帮助观众梳理传承的脉络,倾听音乐的流变,丰富思考的维度,进而更加确定国乐的创新发展之路将何去何从。
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