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冷靖华通讯员盛双全)30多年的老小区内,有一处人防工程,其地面部分因多年无法使用,已变成堆垃圾的闲置空地。如今,这块空地却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被改成了古色古香的小游园。9月1日,本报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江岸区建设局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通过旧改工程,极力满足了塘新村小区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迫切期盼,受到居民的一致点赞。
江岸区袁家社区党委书记冯杰介绍,塘新村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8栋楼、18个单元、600余户居民,“小区占地不大,楼房密度高,公共活动空间少。因附近学校优质,小区里住进了很多年轻的三口之家,一直盼着能有个休闲、锻炼、玩耍的公共活动空间”。
今年2月,春节刚过,被纳入江岸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的塘新村小区老旧改造工程进场施工。施工中,居民找到负责改造工程的工作人员,希望能想办法改出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后,负责该小区道路改造工程的江岸区建设局将群众的这一诉求放在首要位置。为了满足居民所求,改造专班再次请来设计单位现场勘探,寻找合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场地,将目标锁定在人防工程地面上的这块空地。
为了利用这块闲置空地建设公共活动空间,江岸区建设局带着居民的改造意见和迫切需求,多次到权属单位长江航道局进行协调沟通,又与小区人防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设计单位一起到塘新村小区现场考察,多次修改方案直到各方满意。最终,确定了空地改造施工方案,“小游园”得以顺利施工。
记者探访时,居民梅元珍正和邻居坐在凉亭里聊天。她说,自己已在这里住了30多年,小区改造前后变化很大,尤其是这个改造出的“小游园”,原本丢满垃圾的废旧水泥平台再也看不到了,铺上了红色防滑鳞状地面,出风口上盖木制小屋,蓝色树脂瓦的屋顶与新建的古风凉亭相得益彰,古色古香的味道让人看着就觉得别有一番韵味,游园围墙边还砌着一条窄窄的绿化沟,种有绿植,“以前,都没人愿意从这走,现在晚饭后成最受大家欢迎的休闲场地了”。
江岸区建设局工程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打造“小游园”,改造中还将小区最里面拐角处一个1米高的坡地整平,解决了该处下雨易积水、车辆进门易碰撞等问题,还为小区增加了近10个停车位,缓解了小区停车难题。“下一步,区建设局党委将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继续深入基层,以实际行动践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精神,切实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