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杨丝涵通讯员于海涛)上门测水质、采藻样,为社区空中生态园水质问题提供解决办法。7月26日下午,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驻点跟踪研究团队为响应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来到东西湖区常青花园四小区内,查看第三社区屋顶环保生态园水质情况。
“第三社区屋顶环保生态园”建成于2015年,位于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顶楼,是第三社区群众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该生态园的打造运用环保理念,实现了光伏发电、雨水采集循环利用、蔬菜种植、绿色园艺、厨余堆肥等环保举措于一体。生态园四季花草繁茂,瓜果飘香,是社区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教育场所。
“我们的屋顶环保生态园是一个最基础的湿地形态,有一百多平方米,日常进行基础维护管理。这里有花、有鱼、有水、有树,建成后的头几年环境很好,一年四季都有景。”社区主任姚晓玲表示,生态园内水体补给大多来自雨水收集,近两年起,因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内藻类开始大量繁殖,影响水质。“为了保持水质,今年我们开始采用自来水补水,但效果并不明显,维护成本也很高。”
正值夏季的生态园内郁郁葱葱,一路往里逛,记者看见花盆里粉色的三角梅开得正好,刚结出的茄子也慢慢透出紫色,木板路旁的冬瓜也已成熟。再看见花园中心的池塘,虽有不少锦鲤在其中自由穿梭,但水体内的鹅卵石表面及水面都有大量的附着藻。
“夏季气温高、光照好,如果不加以治理,这些藻类繁殖速度还会更快。”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徐栋博士告诉记者,屋顶环保生态园的池塘内设置了两级围挡,目的是减缓水流速度,提升其自净能力。“由于该池塘没有形成水体交换,补给雨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进入池塘,目前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出现了问题,得依靠专业团队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生态环境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来到第三社区屋顶环保生态园进行取样,是为了发挥环保人的专业优势为社区解决棘手问题,真心真意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后期,我们还将提出方案、持续跟进,让第三社区屋顶环保生态园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