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夏银川到湖北武汉,难以站立与行走的银川患者刘艳(化名)跨越1400公里,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在邵增务主任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为她成功拆除第三胸椎的“定时炸弹”——侵袭性血管瘤。近日,刘艳已恢复双腿肌力,顺利出院。
银川患者站立行走困难
千里赴汉求医
从去年10月起,50岁的银川患者刘艳突然觉得背部疼痛,随后两条腿开始乏力,肌肉有时会不受控制地颤抖并伴有麻木。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侵袭性血管瘤已侵入她的第三胸椎,接受了为期近半年的局部放疗治疗,但效果欠佳。近一个月来,她的病情不断加重,站立、行走都很困难。
经多方打听,刘艳奔赴千里以外的武汉,向久负盛名的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邵增务教授求医问诊。
“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需尽快实施手术才有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邵增务教授介绍,经过进一步精密检查发现,刘艳患第三胸椎侵袭性血管瘤并脊髓损伤,肿瘤长势凶险,侵犯整个椎体及附件,向椎管内生长压迫脊髓,并向椎体外蔓延。
刘艳一家得知手术能够缓解病症,揪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两个半小时手术
为患者妙手“拆弹”
据介绍,刘艳脊柱上的这颗“定时炸弹”可不简单,侵袭性血管瘤出血风险大,以常规手术方式,一旦术中出血,可能引爆“炸弹”,甚至危及生命。更棘手的是,患者的脊髓已严重受压,术中易发生脊髓损伤,如操作不慎会导致截瘫。因此,手术方案的精准制定与术前的周全准备就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7月6日,邵增务教授团队为刘艳实施手术。术前,为减少术中切除椎板及椎管减压过程中的出血,他们介入栓塞供瘤血管。术中,一边实时监测神经功能,预防脊髓损伤;一边采用超声骨刀小心翼翼将椎板切除,减少神经损伤风险。最终在患者神经完全减压后再行椎体的骨水泥填充,对脊柱实施固定。手术出血少,仅耗时两个半小时。
刘艳术后恢复良好,骨科张志才教授介绍:“患者双下肢感觉迅速恢复,肌力由3级增加到4级以上,借助步行器可独立行走。”
“现在腰也不痛,腿也能走了。”刘艳开心地说,自己能轻轻松松走着回家了。
据了解,协和医院骨科在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方面不断突破,邵增务教授团队在国内领先开展一期后路360°全脊椎切除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高位骶骨肿瘤切除与3D打印假体重建,骨盆肿瘤切除与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四肢及骨盆巨大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等,每年不少外省患者慕名赴汉求医,年手术台次超过2000台。
通讯员聂文闻彭锦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