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建辉通讯员王莉)“武昌城有多少岁了?从公元223年,孙权在蛇山筑城取名夏口城,至明年正好是整整1800年。”
7月19日上午,武昌大讲堂在武昌城市书房39文化书馆再次开讲。武昌大讲堂由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昌区图书馆承办。40多位文化爱好者来到现场,与数万名线上观众一起聆听了武汉民间文保人士刘谦定的讲座。
讲座以“漫谈武昌古城垣”为题,讲述武昌城1800年的变迁。武昌古城历史沿革及城垣兴废,从这位“武汉通”口中娓娓道来。作为一位民间文保人士,刘谦定曾编写《武汉城市建筑拆毁备忘录》,获评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
刘谦定在讲座中介绍,武昌在历史上曾有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等名称变化,其间唐宋时代称鄂州,明清时期是武昌府及江夏县城所在地。1911年10月10日,这里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从而一举推翻帝制,开创共和。
他透露,地铁5号线在昙华林设站当初叫“昙华林站”。因此处是武昌古城西城门武胜门所在地,在专家提议下,遂改为现站名“昙华林武胜门站”。
当年孙权所筑夏口城,只是一个军事城堡,规模不大。武昌古城以砖石筑垣始于唐代,到明代洪武四年即1371年,经再次扩建,武昌城正式定型,直至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被拆毁。这座明代武昌城城垣依山就势,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在东南西北共开有九座城门,其中东有宾阳门、忠孝门(即今天大东门、小东门),南有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后改名起义门),西边临江有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北有武胜门。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城后,武昌城垣于1927年至1928年被拆除,九座城门中除起义门得以复建外,其余八座城门如今大多只保留了地名而不见城门。
“也许还有很多武汉人不知道,如北京紫禁城一样,在武昌也曾有座城中城——楚王府。”刘谦定介绍,明初,朱元璋将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就藩武昌,在武昌城中部蛇山南麓,原武昌古城中轴线,南至大朝街(今复兴路),西至后长街,东至西厂口(今体育街),兴建了一座楚王府。这是明代楚王在武昌城内的家,今江夏龙泉山则是他家的墓园。
史料记载,楚王府“城高二丈九尺,四周城楼,凡宫殿宫屋八百间有奇”。在26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楚王府自朱桢起共历八代九王,几乎与整个明代历史共始末,这在明代诸多王府中少见。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将末代楚王朱华奎装入竹篓沉水。随后,楚王府被焚毁。如今,楚王府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遗迹遗址却以王府口、中营街、九龙井、梳妆台、后宰门等地名留存至今。
活动现场,武昌区政协第18读书群委员叶先培、第19读书群委员田俪先后提问,与刘谦定互动,探讨老武昌的文化和历史。
多年来,作为民间文保人士,刘谦定通过媒体采访、讲座、书籍等形式为大家讲解武汉的历史,为埋没的历史辩护,他说:“我只想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声,以便为这座城市的子孙后代留点记忆。关注历史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公益事业,经济与文化真正实现了齐头并进,城市发展才会更好更有特色一些,我们老百姓也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