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1992年出生的何睿是让人心生敬佩的“青年才俊”。
实验室里,他混合试剂,调配比例;中试线上,他能操作设备,监测数值;生产车间,他仔细记录着数据,检测产品……他既是科研工作者,又是投身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更是链接了科研与市场的“中间人”——技术经理人。
一个原本成天做科研的博士,缘何跨入新的跑道,成为技术经理人?
2019年,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先进院)揭牌运营。何睿主动请缨,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战武汉——他希望发挥武汉的产业集群优势,在部分“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上实现产业突围。
在武汉先进院,青年人才平均年龄32岁,党员人数占比达三分之一,何睿是其中的一名红色先锋队员。2020年6月,武汉先进院党支部成立,他们把支部建在实验室里、建在项目上、建在科研团队上,党建科研出“火花”,大家创意多,有成果。如何让这些前沿的技术成果与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化推广与转换,更广泛应用到新产品上,这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何睿面前。
科研与市场的渠道未打通、信息不对称,是长久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之一。为破解这样的“双盲”困境,何睿开始主动与企业沟通了解具体需求。渐渐地,他有了新身份——技术经理人,成为研发团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从科研工作者到技术经理人,何睿要学的东西很多。知识产权、财务、管理等知识,他都努力补齐。对接好技术和市场常需要武汉、深圳两地跑,原本一下班就打篮球的何睿,出现在运动场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一家生产智能微胶囊的企业,从技术开发到检测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依赖于老员工的经验,导致产品稳定性不够。何睿带领团队帮助企业梳理工艺过程,建立了一整套检测标准,实现了产品检测可靠可追溯,良率提升15%。企业产品的品质提升了,市场受欢迎程度进一步提高了。
通过技术经理人何睿的努力,技术和市场相互匹配上的概率提升了。该院电子信息中心的一名项目经理与何睿是老搭档,她说:“企业的需求、技术的优势,何睿研究得头头是道。”
在武汉先进院的三年,长期专注分子合成和材料制备研究的何睿带领团队研发出的光伏用有机硅高透液体封装胶,使光伏组件的寿命从20年提高到40年,大大降低了单位光伏发电成本,打破了国外头部胶粘剂企业在此领域多年的技术垄断。
“作为技术经理人,见证前沿科技从0到1,再从1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让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生产力的提升,让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当前,何睿正在团队中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经理人,服务城市发展。
记者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