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丽霞通讯员刘江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前夕,武钢三中18名学生用各自的家乡话朗读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用最文艺的方式守望文化意义上的传统。而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陈宁表示,用广东话朗读可能最合诗人的“原味”。
18名学生朗读所用的各地方言有10多种:不仅包括武汉话、黄梅话、孝感话、仙桃话、天门话、荆门话、荆州话、宜昌话等湖北省内方言,还包括陕西汉中话、河南洛阳话、四川眉山话、湖南衡阳话、广西梧州话等外地省市的方言。大家最熟悉的武汉话,竟然还分了江岸区、青山区、黄陂区、新洲区等好几个“版本”。活动发起人、武钢三中语文老师邱翟,把这些方言归纳成: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湘语、粤语,黄孝片、武天片、成渝片、灌赤片、常鹤片……
邱翟表示,希望借此活动让学生深层次了解清明文化,关注自己的家乡方言,了解汉语语音的流变。他还亲自上阵,录制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方言。邱老师解释,广西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梧州城区话的方言片区是粤语广府片,和广州话、香港话没有区别。
1707班学生裴小佛是宜昌市西陵区人,但早已不会说宜昌话。他就读于该校理科实验班,主攻生物奥赛,为了完成用方言读诗的任务,他拿出了搞竞赛的学习劲头,在家人的帮助下练习了很久,“一声声的乡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那么,杜牧的《清明》应该是什么味道呢?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陈宁表示,杜牧是唐朝诗人,虽然他是陕西西安人,但陕西话属于官话的一种,古今变化很大。唐朝的都城是长安,当时的长安话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广东话——唐诗讲究诗韵,而广东话声韵系统从古至今变化不大。
陈宁解释,粤语并非早期广东本地的语言,其实是古代的陕西、山西、河北地区的汉语,该地区的古代汉族人大量移民到广东,把这种语言带到了广东地区。大量的北方汉族人移民到广东,成为广东地区的统治者。广东一直极少战乱,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