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胶片在手 武汉“城市记忆”永留
2018-03-22 07:11:00 来源:汉网

本报讯(记者韩玮通讯员陈红梅)昨日上午,记者探访了武汉城建档案馆位于金潭路的新馆库大楼,这里藏有110万册武汉主城区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涵盖路、桥、隧、房屋建筑、重要地标,留存着重要的“城市记忆”。

在档案馆管理科负责人韩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金潭路上的馆库大楼,其中3到10层为库房,110万卷档案就存在其中。

韩进介绍,库房顶上布置了高压细水雾,每月对库房进行一次消毒,为了延长纸张寿命,避免长霉,墙上温湿度表的数据也保持恒定,温度保持在17℃至25℃,湿度则基本在60以下。

韩进透露,今年将逐步开展实施智能化库房,届时,管理员坐在电脑前,就可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消防、空调等全部设施,密集架也将改造为全自动。市民若要调取纸质档案,需持有调卷单,如果有非持单人员闯入,库房管理人员手机会立即报警。

位于15楼的制作车间内,14人紧张忙碌着,收入库房的档案先进行整理,再打号、将图纸边沿裁剪、通过叠图机折叠、注录(将目录输进系统),最后扫描变成电子档案。目前110万册档案全部都有了电子“身份证”,可直接调取电子档案。

地标建筑、桥梁、隧道,是重要的“城市记忆”,其档案需要永久留存。为保存这些重要遗产,档案馆用上了最新科技。在缩微胶片机室,工程师刘建汉介绍,先将一张档案图纸铺压在缩微拍照机下,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点几下,就可完成拍照,最后转换为胶片。另一台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刘建汉拿出一轴35毫米的胶卷,上面可存放500张图纸,另一种16毫米的胶卷则可存储2500张文件。

韩进介绍,这些新式设备全从德国进口,目前全国的城建档案馆中,只有北京和武汉两家引进。从国外的应用来看,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100年,而理论寿命则可达500年,且稳定性高,不占空间,并具有法律凭证作用。

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990年位于台北路的档案馆正式开馆对外,每年接收大量的武汉工程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利用。随着城市大建设,接收的工程档案越来越多,不到20年时间,库容量已捉襟见肘。2013年,新馆库大楼建成投用,档案全部搬入新家。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