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剃头师傅把生活过成了诗
2022-08-30 06:02:00 来源:武汉晚报

近日,武汉61岁理发师“真优雅”的视频引起关注。网友看过视频后感叹“热爱生活的人自会创造美好生活”。

视频中的老人名叫杨自桥,1961年出生,孝感人。在武汉汉正街狭窄的巷子里,一个悬挂着“理发五彩正巷73号”牌匾的小店里,杨自桥穿着衬衫西裤,佩戴着党员徽章正在给顾客剃头刮面。

10元理发好手艺远近闻名

杨自桥的剃头刮面是祖传的,父亲传授给他剃头的手艺。在家乡,他是远近有名的剃头匠,周边单位、学校、街坊邻居都喊他上门剃头。

20世纪90年代,杨自桥跟着弟弟来到武汉。初到武汉的他经人介绍在工地剃头,8角钱一个人,一下午他能赚20元。干了几天,他告别工地,找到汉正街,住进一家小旅社。善良的旅社老板请他吃了顿饭,他出于感激帮旅社老板剃了个头。旅店老板见杨自桥手艺不错,开始给他推荐附近的商户、居民。就这样,他开始了在汉正街的“剃头生涯”。

最初那几年,没有固定摊点,他就走街串巷为人理发。由于手艺精湛,收费低、服务好,让杨自桥成了汉正街小有名气的“流动理发师”。

后来,从借用值班室到租用小门面,杨自桥有了自己的理发店。三十几年,来找他剃头修面的老顾客络绎不绝,甚至有老板每隔一段时间就开着宝马找他服务。理发的价格从1元到3元、5元……近两年才涨到了10元。

江岸区的杨先生说:“十几年都找杨自桥爷爷理发,便宜。像我这样的光头,刮得锃光瓦亮的,武汉市难得找出来一家,好赞!”

弹琴写字日子过得多姿多彩

凭着剃头的手艺,杨自桥夫妻省吃俭用,供两个儿子上了大学。如今,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杨自桥也在老家买了房子。前两年,老伴去外地为小儿子看孙子,本可以享清福的杨自桥仍然在汉正街为大家理发。

杨自桥告诉记者:“现在开店不为赚钱,大家到我店里说说话,我觉得很充实。”

杨自桥的小店不足10平方米,却收拾出了一个简易的“家”。理发区,老式剃刀、小剪子、篦子一一整齐摆放;生活区,锅碗粮油,还有冰箱、电风扇、椅子;学习区,一张小桌上有个小书架,上面摆了写书法用的笔墨纸砚,还有不少党建书籍、荣誉证书;小店门口一高一矮两个凳子,高凳子上放的是架老卡西欧电子琴。

“弹琴是我自己悟的。电子琴谱上有标记,我慢慢摸索就学会了弹……”杨自桥一脸自豪地说。

在小店门口,将手机、音响和电子琴连接起来,杨自桥犹如音乐厅里的老艺术家,弹着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琴声也总能引起人们的围观。

杨自桥好学。一次上门为老人理发,他认识了84岁的武汉著名书法家彭达华。爱好书法的杨自桥心中窃喜,提出拜彭老为师。在接受彭老“写几个字”的考验后,杨自桥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字,最后,彭老欣然收下了杨自桥这个徒弟。杨自桥说:“从那个时候起,我的书法算是走上了正轨。”

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会弹琴唱歌,杨自桥的多才多艺在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很快传开了。他开始替社区办黑板报、写标语,给邻居们写对联、写扇面,参加市场、社区文艺活动……就连“理发五彩正巷73号”小店牌匾也是杨自桥自己写的。

申请入党尽心尽责为商户服务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杨自桥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看到书架上党建相关的书籍,记者不禁问起杨自桥入党的故事。

2006年,在汉正街街道工会的推荐下,热心的杨自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4年,杨自桥担任了汉正街小商品中心市场党支部副书记,负责市场内党员发展、档案的工作。

“我们发展了十几个商户党员,都是从平时诚信经营、能起带头作用的商户中推荐出来的。支部对他们进行审核考察。那时候,很多还要跑到外地去政治审查,调查计划生育情况。”杨自桥笑呵呵地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

2018年,杨自桥当选支部书记。2021年,他主动辞去了书记的职务,担任支部副书记、硚口区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他说,要为组织培养年轻党员,继续为市场服务。

平时,杨自桥会到市场中逛逛,和支部党员、商户们聊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困难,组织他们开展支部活动,参加市场的卡口值守、核酸检测等志愿活动。

杨自桥说:“感谢改革开放,让我这样一个农村人,在武汉这样的城市奋斗,过上幸福生活!”

记者张鸣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