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近日,记者到现场探访,揭秘展览背后的故事。
策展人翟胜利介绍:“青铜器,古时称‘吉金’。这种以红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合金制品,制成后呈金黄色,而随着时间的累积,出土的青铜器产生锈蚀变为青绿色。”
该展览将持续到今年10月9日。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中国单元重点展示了1955年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代表性青铜器。作为春秋晚期的诸侯国君主墓,蔡侯墓出土青铜器486件,品种丰富、美器众多,可管窥先秦时代礼乐文明之一斑。蔡侯青铜编钟,出自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91年的蔡昭侯时期,该组编钟出土时共12件,此次展出了经修复后较为完整的9件。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上有铭文,内容反映了蔡国和楚国的关系。春秋时期,编钟的数目比西周时期有所增加,构成完整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
韩国单元重点展示了韩国青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演进轨迹,重点展品包括漆鞘青铜剑、迄今发现最早的高丽时代梵钟、高丽时代最大的青铜悬香炉、保存完好且年代最早的朝鲜时代青铜银入丝香垸等。在韩国古代社会,青铜剑象征政治支配权,青铜镜、铃则象征祭祀权。根据韩国古代历史年表,约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3世纪,古朝鲜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3世纪之后,进入铁器时代。
日本单元重点展示日本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其与中国、朝鲜半岛青铜文化的交流,重点展品有青铜铎、宽型青铜矛、鼍龙镜、附铃青铜镯等。
展览现场用文物“说话”: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距今5000多年以来的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远古文化遗址中,陆续发现工具、装饰品等青铜制品,青铜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华夏大地。夏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主体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各种青铜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品等与礼乐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孕育出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的青铜礼乐文明,中国青铜礼乐文明,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础,也对韩国、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展览前言中写道: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东亚地区的古代青铜器在实用意义之上,演化出独特而深厚的礼制和信仰内涵,形成博大精深的东方青铜文明。本次展出的三个国家50余组代表性青铜文物,充分呈现了三国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与科技、艺术成就。今年正值中韩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值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通过联合展出中日韩三国的青铜文物,充分展现三国之间广泛密切的交流与互鉴。
文/图驻京记者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