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兄弟口中的‘老中医’居然是名40多岁的年轻人。”80岁的朱先生从广州专程回汉,在74岁弟弟的陪同下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向肺系病科副主任丁念求医。74岁的“小朱”先生告诉记者:“丁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他看病稳、准、好,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位‘老中医’。”丁念起身将两位老人迎进诊室落座,望、闻、问、切下来,首诊用了半个多小时。
“别的医生看完3个号了,他一个病人还没看完。”丁念看病慢人尽皆知。他“慢”在每看一位病人必过“三思”——先以西医的问诊模式全面了解病人病情、病症、病史,再用中医辩证法摸准病人的“病根”,最终以“中西医融合”的诊疗思路为病人量身定制诊疗方案。久而久之,他在病友圈有了“三思郎中”的称号。
从医初心:每个生命都应受到尊重与珍视
2014年“小朱”先生被确诊为重度慢阻肺,2016年经人介绍找到丁念。“他心细如尘,问诊很详细,这让我觉得他非常可靠、可亲。”丁念没有辜负相托,经历一段时间治疗,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还顺利登上泰山南天门。
丁念是一名医学博士,行医18年,他用中西医融合的方式,成功改善了近2万名像“小朱”先生这样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要求医生德近佛、才近仙。病人找我们看病,就是以命相托,我必须将心比心,不吝时间。”
丁念从医的志向是在15岁一次生病就医时立下的。当时,医院病人很多,医生行色匆匆,身患疾病的人多渴望医生能多说一句。丁念说:“成为一名医者,尽我所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受到尊重与珍视。这是我从业的初心。”
杏林郁然:自信积累于不断治愈重病急症
丁念有个特殊的病友群,里面超过三成的病人是外省市病人。这个群是他为外地病人随诊的“线上诊室”,现在也成了他的“线上杏林”。
年过六旬的林先生每年冬夏两季都会从福建龙岩转乘两趟飞机,专程来汉找丁念复诊。3年前,慢阻肺重症的他找到丁念。丁念对他的生活习惯以及后期异地复诊存在的困难做了充分考虑,为其量身定制了“全周期治管专案”——首先针对病症进行西医抗炎、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后,再以中药汤剂扶正祛邪。平时丁念也总在线上指导其进行穴位按摩、中医功法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林先生的病情很快好转。3年来,每逢“三伏”“三九”,他都坚持从福建飞来武汉找丁念复诊,贴敷贴、开膏方以不断巩固疗效。
最初,跑过十几家医院的林先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找丁念。超出预期的疗效让他从此对丁念对中医都深信不疑,他说:“丁医生对病人的健康管理润物无声,让我们切身体验到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在病友群,时时都有病人发来康复或病情好转的好消息。
麻黄汤,是用了几千年的中医经典方,是简、便、验、廉的药方。丁念曾用两服麻黄汤,花费仅几元钱就让一名高烧数日抗病毒治疗无效的患者迅速退烧。“中医药能治重病急症。”丁念坚定地说:“作为一名中医我倍感光荣。对中医药的自信是我在临床中不断治愈病人积累的。”
以身试治:带领团队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80后”的丁念带领的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作为科室负责人、支部书记,丁念对标武汉综合三甲医院引进气管镜、呼吸机,开展经皮穿刺肺活检、睡眠监测等西医技术新业务。
科室新设备,开机首试者都是丁念。治疗中病人有什么感受,操作有哪些注意点,他都通过反复的“切身体会”做了注释记录。科室所有能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他也都带头以身试治,做了详细的“体验报告”。施治过程中,他也总守在病人身边不断提示、讲解,让病人感到与医生心意相通。
靠着不断学习、敢于以身求解的拼劲儿,丁念带领团队将科室从几张床位发展为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荣获全国抗疫先进集体。“几千年来中医药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安全。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传承者担负的首要责任。”丁念对自己承担的时代使命认识深刻,笃行不怠。
记者关馨通讯员张姝陈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