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驻京记者柯立)8月5日的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数十家文博单位负责人荟萃一堂,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试水元宇宙、怎样开发文博界的虚拟数字人,成为中国文博发展创新峰会暨2022数字展示论坛中的热门话题。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区块链工作营负责人张昊介绍了中国首款文博数字虚拟人“文夭夭”:其名夭夭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名热爱历史文化的00后大学生,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入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以年轻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文物故事。“文夭夭”刚一亮相,迅速成为网红,当天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
今年7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馆庆活动上,国博首位虚拟数字人员工“艾雯雯”也首次亮相。
参与“艾雯雯”制作的相关技术团队,还与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联手打造了虚拟讲解员“班昭”,于今年8月4日亮相第18届广州乞巧文化节,带观众一起体验博物馆的馆藏乞巧展品、讲解各地的乞巧风俗,带大家度过了一个浪漫的七夕。
相关技术团队介绍了“文夭夭”“艾雯雯”等数字虚拟人的制作过程:她们的动态活化和场景融合,依托于数字孪生技术,通过骨骼绑定、动作捕捉、布料毛发解算等技术,赋予数字人生动表情与灵活动作,让静态的数字模型真正“活”起来,变成一位顾盼生辉的鲜活少女。再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以及精准还原的三维透视空间关系,让她们走进现实场景。
作为精致的“博物馆女孩”,“艾雯雯”的服饰材质、布料暗纹甚至是毛发鬓角等细节,都经过了精细打磨。游戏级引擎的实时渲染,结合行业领先的高灵敏度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让“艾雯雯”举手投足灵动自如,当她穿梭在国博文物之间,发丝、裙摆与配饰随风飘逸。整个制作过程环环相扣,精确衔接,让这位来自虚拟时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人,真实地走到大家面前。
据了解,虚拟数字人系统由人物建模、语音生成、动作动画生成、音视频合成显示、交互等5个模块构成。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图形的维度,可分为2D和3D两大类,从外形上又可分为卡通、写实、超写实等风格。
眼下,我国的元宇宙技术团队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数字人定制需求,实现从数字人建模、到最终落地应用的全链条管理。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日渐完善,是否将使虚拟人在博物馆遍地开花?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说:“我国现有6183家博物馆,94%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建成的,眼下,中国博物馆进入大发展时期。元宇宙在召唤博物馆,博物馆有必要拥抱元宇宙,创建虚实交融的博物馆数字空间,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认为,最近,在文博行业一波数字藏品火热之后,又掀起了数字虚拟人的热潮,各个大厂和平台相继推出数字人和IP代言人。文博领域由于历史文化元素众多,数字虚拟人可利用科技优势带来的互动性和智能性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华通过多媒体手段娓娓道来,为文博展馆、文旅景区的游客提供导览、陪同、科普解答等全方位的数字服务。
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学习”后的数字人拥有形象逼真美化、交流自然亲切、沟通多维有效、场景适应性强的特点,越来越满足游客、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在AI+5G的加持下,数字人的蓬勃发展才拉开序幕,数字人将不断地走进现实生活。
但也有一些博物馆界人士对此持保留态度,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说,新技术可以丰富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不要过于追求高新特炫的技巧,忽视文物藏品这一根本,要让“虚”与“实”在博物馆里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