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明眺生通讯员赵银斐)27日上午,长江日报5G直播车开进新洲区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启首场“探秘江城湿地,破解美丽密码”之旅。
涨渡湖湿地是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12万亩,其中水域面积6万亩。历史上因长期养鱼和围垦等人类活动干扰,涨渡湖的生态功能日益退化。2017年以来,新洲区加大对涨渡湖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由五类升级为四类。
绿化工人穿潜水服在齐颈深湖水中种草
9时30分,直播车停在涨渡湖北岸西滩湖村附近。记者看到,4名绿化工人穿着潜水服,戴着草帽,正站在波浪起伏的湖水中栽种水草。这片水域是用丝网围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水深1—1.8米。种植的水草学名香蒲,是一种茎叶扁平修长的挺水植物,最高可长到2米多。
绿化工人曹华明站在约1.5米深处,湖水已漫至脖颈。他手持一根直立的香蒲,站在水里上下左右摇晃了几下身体,一棵水草就立在了水中。他告诉记者,他先用左脚尖将淤泥踩出一个坑,将香蒲插进坑中,再用右脚将根部踩结实,然后双脚交替回填淤泥,一棵水草就种好了。
直播互动嘉宾涨渡湖渔场党总支副书记吴元彬告诉记者,涨渡湖中原先长有不少水草。2002年渔场改制养鱼后,因草食性鱼类较多,水草越来越少。从2020年起,渔场开始在沿湖开辟生态修复试验区,因风浪太大和鱼类吞食,效果不佳。今年5月,渔场改进种植方式,在北岸用丝网围成总面积220亩的3片水域,种植香蒲。
每年引长江水给涨渡湖“补水保湿”
互动嘉宾新洲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春明拿出一张照片,指着涨渡湖东南岸一条长1.1公里的水道说,这条水道像一根纽带,将涨渡湖与母亲河长江紧密相连,使涨渡湖湿地成为武汉市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块湖泊湿地。
宋春明告诉记者,涨渡湖夏天蒸发量非常大,除了降雨,没有别的自然来水。每年夏天,新洲区都要经由这条黄金水道,从长江引水入湖,给涨渡湖湿地生态补水,以滋养万物。每年补水量不少于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涨渡湖蓄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生态补水的同时,长江不少鱼类游向涨渡湖,丰富了涨渡湖物种的多样性。
“引江济湖是为了保护湿地,保护涨渡湖湿地,也是长江大保护的一部分。”宋春明说。
退养还湿后野莲盛开水鸟飞来
直播车来到涨渡湖北岸西端一处退养还湿区,只见这里大片野莲盛开,香蒲随风摇曳,水鸟自在翻飞。
吴元彬告诉记者,2018年至2019年,涨渡湖湿地全面实行退养还湿。不仅大湖终结“养鱼吃饭”历史,湖泊蓝线区域内渔场职工承包的1826亩精养鱼池,也全部退出养殖。
“这片野莲就是退养还湿后,重新生长出来的,我们又补种了一些野莲藕种。短短几年,就蔓延到了30余亩。”吴元彬说。
互动嘉宾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通过自己拍摄的一组鸟类图片,分享了涨渡湖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后,鸟类监测的一些新发现。
他说,2020年底,他和鸟友们在1826亩退养还湿区域,第一次观察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青头潜鸭越冬,共有27只。2022年1月8日,他们在大湖一次性观察到雁鸭类等冬候鸟2万余只,创下单次观察到鸟类最多的纪录。此前,一次性观察到冬候鸟最多的是2017年冬,有1万余只红嘴鸥。
最新鸟类监测结果显示,涨渡湖的鸟类已由2011年的160种,增加到现在的21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