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爷爷,出院后注意不要熬夜,控制好血压,尽量别碰烟酒,有什么事就跟我联系,没事也可以发个消息‘报平安’,让我知道你的近况。”20日上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副主任医师叶平查房时,对即将出院的病人千叮万嘱;同时,一旁的团队助手邀请患者加入“房颤病程管理平台”,方便病人回家后也能随时咨询、复诊。
把自己当晚辈和老年患者沟通
科室住院的房颤患者多为老年人,38岁的叶平每每和他们沟通时,就把自己当成老人们的晚辈,有求必应、解答悉心、眼神温柔。
去年底,汉口90岁的吴奶奶在家中反复发作心慌胸闷、憋气乏力,无法下床活动,被家人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很快被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家属见老人年事已高,准备“吃吃药”保守治疗,但叶平仔细研究吴奶奶的病案资料,综合评估认为,老人的其他指标尚可,药物治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且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应该积极行射频消融术。他多次与老人及家属沟通,分析治疗利弊,完善应对手术风险的方案,吴奶奶被他的坚定和自信打动,鼓励他:“小叶,我相信你,你放手做吧!”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手术非常顺利。前不久,吴奶奶来院复查,精神抖擞,大老远就跟叶平打招呼,握着他的手不停地道谢。
为逾千房颤患者实施动态健康管理
“高龄绝不是房颤手术的禁区。”临床上,仍然有不少高龄患者一味选择“姑息”治疗,是叶平心中的“一块疤”。他认为这个观念和患者对房颤诊治认知水平息息相关,“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所有房颤患者纳入全流程病案管理,随时解答他们的疑问,解决他们的难题,将最新的医学资讯和他们分享,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资料、结合治疗路径,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一套适合医生管理单病种病人的流程系统,并将想法和程序设计师沟通,2019年,这款“房颤管理”小助手上线了。
经过不断升级,该平台可实现双向沟通,房颤患者建档、健康宣教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后续的全程随访尽在医生“一手掌握”;而每位患者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反映问题,如术后复发、用药调整等及时反馈给医生,医生会第一时间解答处理。这样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也让家属更放心。
3年来,叶平和科室房颤诊疗团队对房颤患者开展全流程管理,线上线下已为逾千名房颤患者实施了动态健康管理,包括“云病房”个体化随访、点对点的在线交流,创新化的“闭环”管理将医患的距离不知不觉越拉越近。
在攀登医学高峰上,叶平喜欢迎接挑战。近年来,他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努力为患者寻求治疗的“最优解”,如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指导下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完成了国内首例持续性房颤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中部首例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等,他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我始终相信,医生多钻研付出一点,患者获益会更多一点。”他坚定地说。
记者祁燕通讯员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