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一号高炉蝶变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主角
2022-07-04 08:57:00 来源: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讯(记者谭芳通讯员程琳)65年前的7月1日,新中国建成的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中的第一座大型高炉——武钢一号高炉动工兴建。65年后,这一共和国“功勋高炉”以新身份面世,成为市民可前往参观游览的国家工业遗址公园的核心景点。

昨日上午,与一号高炉同龄的武钢退休员工李英,和数十位老工友一道,在高炉前敲锣打鼓,热闹庆祝高炉新生。

“一号高炉2019年因为超龄服役休炉,当时我们都很惋惜,现在它成了漂亮景点继续‘活下去’,我们真高兴。”平时很少化妆的李英,昨天特地涂了口红。

一号高炉休炉后,为何成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

2017年,我国开始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去年,武钢一号高炉入选,成为全国已认定的194项遗产之一。

“一号高炉,帮新中国炼出了强国钢、争气钢!”1989年进入武钢工作的陈胜香,对中国钢铁发展重大事件如数家珍。

1958年,一号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时,毛泽东主席也特意来到炉前观看,现场3000多名武钢职工和各界群众沸腾了。

举全国之力修建的一号高炉,突破了当时中国钢铁的生产困境,打破了当时世界对中国钢铁的质疑。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能生产钢铁的大企业只有19家,年产钢仅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当时全国人均产钢不足300克,连打一把菜刀都不够。中国修建一号高炉时,英国《泰晤士报》曾预言:武钢一号高炉出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最终,建设者日夜奋战14个月零13天,在18省市200多家工厂倾力支援下,高炉提前建成。

成为工业遗址的一号高炉,内外部形态得到最大限度保留,老车间的一楼,辟作史料陈列展览馆,展示中国钢铁发展沧桑巨变;车间二楼,则用声光影像技术呈现出一号高炉出铁画面。

“高炉炼铁也炼人。”武钢青年员工赵鑫特地来到现场,他说,一号高炉过去生产的钢铁看得见、摸得着,炼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也实实在在一路伴随着武钢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

财经要闻

论坛热帖